寻味楚菜 我校实践团队探访鄂州武昌鱼

发布者:文明网发布时间:2019-10-16作者:浏览次数:848

本网讯 武昌鱼因毛泽东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而声著华夏,名扬五洲。为了追溯武昌鱼的特色文化和探索鄂州楚菜饮食文化。201975日,武汉商学院校史馆、新媒体中心团队暑期社会实践团9名成员赴鄂州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调研活动。

  

实践团队首站来到了鄂州市博物馆,探寻武昌鱼在历史长河中的踪迹。鄂州市博物馆是湖北省11家国家二级博物馆之一暨鄂州市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在市内文物保护、文物收藏、展览陈列、考古发掘、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博物馆内陈列有原始的捕鱼场景和捕鱼工具,记录早期人们的渔猎生活,在大量的出土文物上还绘有武昌鱼的图案,如双鱼镜等。团队成员了解到,鄂州的饮食文化以“稻饭鱼羹”为民间饮食习俗基调,其中樊口的鳊鱼(武昌鱼)、鄂州的酒最为世人称道。武昌鱼贯穿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般的宴席上有以鱼为核心的“十大盘团队成员表示,通过这次的参观,对武昌鱼有了新的认识。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鄂州民间工艺美术馆。窗台上、木柱子上各种各样的武昌鱼剪纸令大家赞叹连连。据悉,雕花剪纸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普通的剪纸,它需要一刀一刀的精雕细琢,一幅画的创作时间很难估量,剪纸师傅现场为大家演示了剪纸制作的过程:用一个精致的小刀在一叠纸上细细密密地刻出纹路,然后上色,装裱。团队队长丁运琴深深地感叹道:“艺术作品并非仅仅具有观赏价值,背后一定有着意蕴丰富的创作主题和创作方式。”

  

在长江和梁子湖的交汇处——樊口生长着最正宗的武昌鱼,当地人称之为“鄂州鳊鱼”。团队成员在第二日清晨早早抵达樊口江边。成员们实地探访当地小农家菜馆,近距离观看了武昌鱼打捞、储存等粗加工过程,听了当地老人讲述武昌鱼的故事,品尝了武昌鱼的两种菜式。团队中对烹饪有学习和了解的团队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武昌鱼的保鲜烹饪等方法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

实践的最后一天,大碗厨的创始人郑彦章先生亲切接待了同学们郑彦章是鄂州烹饪协会的会长,武昌鱼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谈及武昌鱼,郑彦章先生说:创新不守旧,传承不本。”北魏贾思勰著《齐名要术》中记载了武昌鱼的“胩脂剪消法”和“炙法”,民间还有“蒸、煮、焖、烧”武昌鱼等不同烹饪方法。郑彦章先生说:“用武昌鱼可以烹制出数十种不同风味的鱼菜,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鱼脍炙人口,清香扑鼻,肉嫩味鲜。”

  

“口感鲜美,又香又嫩,只有来到鄂州才能品尝到如此地道的武昌鱼。”团队成员涂颖洁在品尝了当地的武昌鱼之后感慨道,“通过此次对武昌鱼的调研,我对武昌鱼的了解更加深刻,希望能通过自身的力量加大对武昌鱼的宣传,让楚菜更加亮眼!”

(编辑 张思渊)

(图片 实践团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