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18年,对我校工商管理学院教师胡晓兰来说是一个丰收之年。6月21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胡晓兰博士主持的课题《以农业物流园区为依托的农业产业体系协同化发展模式研究》获准立项,成为我校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时,她参与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项目结项,获得优秀课题组三等奖。
治学严谨 突破自我,35岁返校“再回炉”
采访胡晓兰的时候,她行色匆匆的赶来,嘴里还念叨着她的项目。正如她项目研究组的成员所说,在胡晓兰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学科研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潜心治学、厚积薄发。1995年,胡晓兰就读于武汉大学经济社会学专业。在1999年本科毕业进入社会工作不久后,她再次进入武汉大学修读研究生。此后,胡晓兰进入高校任职。在2013年的夏天,她以35岁的“高龄”第三次跨进了武大的校门。这次,她选择的是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专业——物流管理。谈及三次求学经历,胡晓兰表示,她想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更大的突破,所以她选择再次回校深造。在学习研究的同时,她抱着对物流管理专业极大的兴趣,开启了新的征程。读博期间,她多次深入参与各类项目研究,积累不少经验。两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尽管没有成功,但为她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慢慢的,她的学术影响力开始提升。在我校工作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4篇论文被SCI、EI、ISTP(ISSHP)检索,出版教材1部。从求学到教学研究一路走来,胡晓兰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笃定。也不断的突破自我,获得了更好的成就
深入研究 踏实前进,牢记物流人的本分
胡晓兰始终牢记自己作为一名物流人的本分。在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胡晓兰有过两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经历,尽管没有成功,但对她来说是有益的积累。2017年,胡晓兰到我校任教后,积极完善并继续申报原来的课题方向。胡晓兰沉心静气,组建新的科研团队,在项目选题、研究内容框架、研究方法和价值及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上都进行深入研讨和系统论证,为项目获准立项奠定了基础。同时,学校的科研氛围和同事间的相互支持也成为她的动力。在项目申报书撰写过程中,她联系多位相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寻求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几易其稿。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项目最终成功立项。科研活动中,她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研产用紧密结合,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和学术特长,将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与接地气的咨询决策结合,服务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在2019年暑假期间,胡晓兰带领团队对湖北、山东等地的农业经济和农业物流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工作。她实地走访山东寿光农业物流园区和武汉市周边农业企业,同信息采集公司进行合作,合理利用大数据开展项目后续研究,为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巩固了基础。
传道授业、倾心以待,教学科研两开花
在学生们眼里,胡晓兰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科学研究者,更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勇于探索的精神、先进的科研理念、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她在培养学生时最为看重。作为一名教师,她始终相信教学和科研可以相互促进。胡晓兰教授的《运筹学》是一门具有应用性强、学科跨度大、理论内容丰富等特点与难点的课程,教好《运筹学》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历来都被认为是“难教的课程”。胡晓兰来校之后,主动承担《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任务,用做科研一样严谨的态度、求学者的心态去传授学生知识,解决学生困惑。正是因为这样,同学们在她的课堂上都表现得非常积极与好学,“站在讲台上,看到同学们认真听讲的眼神,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胡晓兰说。此外,她让学生参与她的课题研究,去发现、解决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经验、规律及其问题,并作为其研究方向。在被问及对胡晓兰的印象时,科研学生助理杨玉兵羞涩的说道:“胡老师是一个非常温柔而且负责的人,在她的教授下我真的学到了太多太多。我会继续努力,成为和胡老师一样优秀的人!”
(编辑 张思渊)
(图片 张伟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