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百校千馆我来行丨大学生探秘中国油脂博物馆,解锁“油”趣新世界

发布者:范勇发布时间:2025-04-09作者:浏览次数:10

极目新闻记者 王媛

通讯员 黎洋鸿 陈思涵 郭鑫蕊

“人为什么要吃油呢?”4月8日,武汉商学院60余名学生前往武汉轻工大学中国油脂博物馆,参与第九期“游学博物馆”实践课程,开启一场有趣的油脂探索之旅。

image.png

“先秦时期,人们于烧烤中偶然发现动物油脂的独特风味,开启了利用动物油的先河。此后,又在火烤果仁时,发掘出植物油的用途。从那时起,油脂便与人类饮食紧密相连,一路见证并推动着饮食文化的发展。”油脂博物馆的讲解员王树平老师娓娓道来中国油脂发展的故事。

image.png

“那我们吃多少油合适呢?”面对同学们的提问,王树平深入浅出地解答,并且还着重提醒同学们要“少吃油,吃好油,换着吃。”购买食用油时,包装上的标签标识暗藏“学问”,若标签上有维生素E、植物甾醇、芝麻素、角鲨烯等营养成分的信息,这类油品往往更具营养价值。并且,不同的食用植物油各有优势,经常调换品种食用,能让身体摄取更全面的营养。

image.png

“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古代的米呢!”2023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梁敏敏惊叹道。在展厅中央的展柜里,静静陈列着镇馆之宝——炭化稻米,吸引了众多目光。讲解员张远鹏为大家详细介绍:“展示区右边的5粒碳化稻米和10粒碳化粟,是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心借展而来。屈家岭堪称中华文明起源的农耕圣地,该遗址出土了一批距今约5800年的碳化稻粒,和距今约5600年至5300年的碳化粟粒,经植物考古工作者研究证实,它们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稻和粟遗存。”

image.png

馆内还有古法制油设备和关于油脂的丰富陈列品。跟随着讲解员张远鹏的脚步,同学们依次参观了中国古代油脂、近代油脂工业发展、油脂行业名家名人、油脂学会发展沿革等展区。“通过参观馆内丰富的展品和翔实的史料,将油脂发展的漫长历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从古老的榨油工具,到现代先进的油脂加工设备,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汗水。”2023级食品科技学院的金磊同学分享道。

image.png

探寻油脂历史,领悟产业变迁,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研学收获满满。“从来自5000多年前的碳化稻开始,到见证近代时期榨油炼油工艺的成熟,再到现代各类油脂制品走入千家万户,我深刻领略了‘一粒油脂’的前世今生。这次参观不仅丰富了知识,更让我领悟了文明传承的力量。期待以后还能有机会参加游学博物馆的活动。”2024级工商管理学院的田滕子说。

基于“百馆千校”平台,武汉商学院开展“游学博物馆”系列活动,连续两年走进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华中师范大学博物馆、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等高校宝藏博物馆,成为学生实践课程的新课堂。

【温馨提示】

“百校千馆”平台是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统筹指导,依托极目新闻建设的湖北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点击“极目新闻”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栏“百校千馆”,可进入“百校千馆”平台,免费预约湖北省各类场馆。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