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在绿水青山中绘就文明底色

发布者:范勇发布时间:2025-03-17作者:浏览次数:10

202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今天,环境保护不仅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更是撬动产业升级、留住乡愁文化、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支点。然而,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需求的日益增长,文明志愿服务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传统的“环境守护者”逐渐转变为“生态共创者”。这一转变不仅赋予了志愿服务新的内涵,也为绿色发展注入了更多创新动力。

理念引领志愿服务与绿色经济的双向赋能志愿服务不仅是绿色发展的实践者,更是绿色经济的推动者。通过志愿服务,绿色理念得以广泛传播,绿色经济得以蓬勃发展。例如,我校旅游学院助力乡村振兴市级一等奖项目《探寻江夏‘三原色’》团队成员化身文化“寻宝人”,穿梭于江夏的老街古巷,与居民深度交流挖掘李白文化精髓,精心串联黄陂、蔡甸等区资源,打造“红色历史研学”“绿色生态研学”“蓝色产业研学”线路,精准定位青年受众,吸引众多学子了解江夏、投身乡村建设,带动乌龙泉街文旅热度与游客量飙升,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强劲经济动力,为乡村文旅产业振兴筑牢根基。

价值驱动志愿服务与社区共建深度融合志愿服务不仅是个人行为的体现,更是社区共建的重要力量。通过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社区居民被动员起来,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生态治理格局。我校信息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们也深入社区,开展“绿意社区,共创未来”环保主题“绿色社区共建”项目,通过环保知识讲座、垃圾分类指导、社区绿化等活动,帮助社区居民树立环保意识,共同打造宜居环境。这种社区共建模式,不仅提升了环境质量,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技术赋能志愿服务与数字化提质增效。随着科技的进步,志愿服务正在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形成“智慧志愿服务”新模式。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志愿服务变得更加高效、精准。我校旅游学院艺术学院学科负责人多次赶赴阳新县,通过凝聚科技工作者力量,现场为企业量身定制“科技大餐”,以“惠民兴县”科技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校文明办与校团委协同发力,通过统筹规划、资源整合、活动创新、宣传推广,推动生态保护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和模式。四个一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两袋一心”学生志愿者们定期开展“守护长江”行动,清理河道垃圾,宣传环保知识,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2024年武汉市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中,我校共有7个项目获奖,其中旅游管理学院的《探寻江夏‘三原色’》项目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和食品科技学院的项目共获三等奖三名和优秀奖三名。

在绿水青山中绘就文明志愿服务底色,大学生环保志愿服务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武汉商学院的志愿者们通过创新性的环保项目、社区共建、科技赋能等实践,展现了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是环境的守护者,更是绿色理念的传播者、科技创新的实践者和社区共建的推动者。让我们以志愿服务为笔,以绿色发展为墨,共同描绘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为美丽中国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编辑 张思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