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省市教育大会对高校在强省、强市建设目标方面的具体要求,两场会议共同强调高校需以“创新驱动、服务大局”核心,通过学科重构、平台赋能、成果转化和产教协同,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湖北建设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为武汉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作出贡献。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学校的科研创新应当围绕聚焦地方产业需求,强化协同育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推动科研适配发展,在寻求政校企合作的方向上找到突破,为建设教育强省强市作出武汉商学院贡献。
科研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没有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师资,更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自申硕大会召开以来,我们紧盯具体指标,紧抓科研工作,提速工作进度,我校在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横向课题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与学校历史发展阶段相比,科研工作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横向比较发现,尤其是与省内一流应用型高校相比,我校仍存在科研体量不足、标志性成果偏少、服务地方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把科研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破解发展瓶颈,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跨越。
科研是服务地方经济的“关键纽带”。作为地方高校,我们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上,更要体现在为区域产业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前段时间,我们刚刚公布了学校第一批微专业立项名单,包括无人机技术与应用、时尚康养管理、数字智能创新创业管理在内的6个专业入选微专业,这些都是适应全市布局发展新需要,以无人机技术与应用为例,武汉市2023年9月发布《推进武汉市无人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培育10家以上特色企业,打造武汉经开区(无人机研发、试验及航空运动基地)和东湖高新区(企业总部及研发应用基地)两大产业集聚区,形成“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人才培训”的完整产业链。今年6月,武汉将举行2025中国(武汉)低空经济发展大会暨展览会,全市对低空经济给予大量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适时提出发展新专业,就是适应武汉市经济发展需求,客观来说,我们的反应速度仍然不够快,企业普遍面临技术升级难、人才短缺等痛点,我们要更主动对接需求,将科研方向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真正成为武汉发展的“智囊团”和“创新源”。
科研是学校寻求突破的“核心支撑”。当前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对照申硕的标准,紧盯短板,针对某些指标不靠前的现状,探索是否能够提高横向课题、专利转化、社会服务类成果的奖励标准。下一步,要继续完善学校科研管理系统,做好科研一站式服务工作,在简化项目申报、经费报销、设备采购流程,让教师从“填表格、跑签字”中解脱出来。下一步,学校要进一步为科研人员减负,更加突出科研人员的学术能力和实际贡献。科研工作需要充足时间保障,不仅限于日常工作时间,实验、数据验证等环节往往需额外投入。此外,科研工作也是整天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需要宽松的科研环境,需要为科研人员解决后顾之忧,为他们潜心科研提供条件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心无旁骛、潜心科研,早出成果。目前,学校还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科研交流制度,可以探索定期举办“科技创新沙龙”,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与教师交流,把握前沿发展方向,碰撞创新火花。在全校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对探索性课题允许“试错”,为创新者兜底护航。在学校跨越发展,内涵提升的攻坚期,学校需以“包容失败”的胸怀护航创新,让教师在服务地方中大胆探索、在跌倒重来时仍有尊严,最终将“创新勇气”转化为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编辑 张思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