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指出,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要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智能”一词再度成为备受瞩目的关键词,而“具身智能”更是首次被写入报告中。
“具身智能”是一种基于物理实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它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来获取信息、理解问题、作出决策并执行行动,从而展现出智能行为和适应性。传统的人工智能通常依赖于抽象的符号计算,而具身智能更强调通过物理身体的感知、运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来实现认知。近年来,它的应用在我国多个领域崭露头角。2024年,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具身智能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成功推出了多款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够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自主感知和决策。同时,具身智能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在动态交通环境中的感知与决策能力显著提升,无人驾驶汽车实现了城市级的应用落地。借助具身智能的多模态感知技术,手术机器人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实现了更加精准的判断和操作。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具身智能将进一步推动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为未来智能化社会的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国正在全面推动设备更新和新型技术改造,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推动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其中一个重要的升级设备就是以具身智能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广阔场景正在催生对智能装备的大量需求,为具身智能产业开拓广袤的空间。2025年春晚《秧BOT》节目中的人型机器人就是具身智能的一个代表,它打破了公众对于人形机器人“机械感”的刻板印象,16个机器人“福兮”不仅队列整齐划一,而且“手上功夫”灵巧多变。藏手绢、亮手绢、转手绢,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在“春晚机器人”的“原产地”浙江,早在去年9月就着手加大具身智能的研究力度,规划前瞻布局和加快推动全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深化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深化‘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合成生物、空天信息和低空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高等教育领域也迎来了新的一轮的智能浪潮。人工智能具有学科交叉的鲜明特点,正推动基础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和工程技术难题突破,许多高校也开设了人工智能的通识课程,让学生们从被动转向主动,从知识本位迈向能力本位。面对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加强人工智能校园教育、加快相关人才培养势在必行。适时梳理人工智能时代的能力素质模型,根据人工智能发展情况和教育强国的人才培养,明确跨学科思维、人机协作等核心素养培养框架。同时,加强产教融合,促进高质量产业供给以及加快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公共平台建设,在教育一线培养更多热爱新兴技术的人才,真正的让具身智能助推教育改革。
追风赶月莫停留,作为高校的一份子,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新技术,在精神上做到与时俱进、在行动上做到稳扎稳打,探索更加广阔的具身智能领域,为教育改革提供强大的内驱力。
(编辑 张思渊 毛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