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总结和高度凝练,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厚重的真理性,是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彰显世界胸怀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真理性的多重维度,做到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主要内容和实践要求,是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基本前提。
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建立在科学真理基础上的关于文化建设发展的思想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问题的重要阐释和基本观点,又立足新的历史条件赋予其现实生命力,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应用,彰显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立场原则的继承发展,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文化领导权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关键问题。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争取政治领导权,更要掌握文化领导权,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也曾指出,“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在革命时期,毛泽东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明确指出,“要使文艺工作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历史和实践均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党逐步意识到掌握文化领导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稳定社会秩序、防止西方文化渗透等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的时代方位,在秉承马克思主义党性原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领导权”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的“七个着力”,排首位的便是“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阐明了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在对文化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上,在对文化立场、目标的锚定上,始终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呈现守正创新的高度统一
文化的发展并非随意无序,而是遵循着内在的规律,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文化有其演进的具体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深受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递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旨归的深刻影响。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开展文化建设工作、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思路转换的重要理论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人民底色的坚持与发展。新时代以来,在推进文化建设方面成果显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守正创新,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与奋斗中展现出新气象和新作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考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将守正创新的精神贯穿于思想文化建设的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是取与舍、破与立的统一,必须做到返本开新、疏源浚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积淀着中华民族鲜明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总能与时俱进、自我扬弃,因此实现民族复兴、文化涅槃、文明振兴,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治国理政的智慧。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促成文化主体性的凸显,为文明赓续持续铺展广阔的实践与理论空间。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创新的历史背景是风貌全新的现代中国,创新的对象是融于国人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具体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于新时代,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的科学回答,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价值。新时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前所未有地增强,对传统文化如何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智慧的讨论空前热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三条主线,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三个具体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号召力;同时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汇于融通历史,着眼未来之中,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和创新辩证统一的鲜明品格。
体现时代性现实性的高度统一
任何一个理论的提出,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均离不开历史的传承和时代的表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正是承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始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现实场域,时刻把握并适应时代发展脉络和现实状况变化,彰显出精准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方法指向,是符合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的先进理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历程之中,进一步彰显了时代性与现实性的高度统一。一种思想对时代的科学反映、现实的正确指导,其根源在于从历史演变和发展中汲取的坚实基础和丰富资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思想文化在革命事业中的关键作用,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因此,在这一时期,我们党着力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促使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有机融合,确保各领域的协调发展与共同推进;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充分把握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脉络,作出了我国文化领域“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的科学预测,并提出“双百方针”,既鼓励提倡艺术作品的百花齐放,又主张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集中力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致力于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篇章。可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延续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文化发展和建设的追求,并从丰硕的经验成果中升华提炼出了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从而可以正确反映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而不断为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指明了科学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站在时代前沿的科学理论,于回答时代之问中彰显自身先进的时代特性。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挑战、新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应时而来。这一思想是应对各类现实挑战,塑造正确文化发展方向和道路的迫切需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华文化建设的道路与方向。从本质上讲,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途径,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课题,为文化建设所遇到的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系列的方针、措施,从而为部署新征程的文化发展实践提供指导力量,进而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顶层设计的完善,以此彰显了时代性的特质。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文化实践中的指导思想,系统地回应了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深刻地展现了其宏阔的思想视域和实践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重要论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大国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正面临一系列严峻的现实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守文化阵地、增强民族认同,系统且全面地回应了一系列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挑战,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牢固,使得我国文化自信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更加坚定,使得文化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创新创造的活力进一步被激发,使得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愈加深远。
彰显真理尺度价值尺度的高度统一
从唯物史观来看,文化从根本上讲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人民作为文化的建设主体的价值立场,强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了人民性与价值性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人民立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立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内核与精神实质,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强调,“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现实的人”这一概念强调的是感性的、从事社会生产的人,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主体。立足于唯物史观视域,文化必将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发展。这里的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会随着社会分工以及社会交往形式的扩大所带来的一系列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不断发展。同时,民本思想所蕴含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我国古代治理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精华。自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萌发出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文化氛围。西周时期,“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以强调民意之根本。春秋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墨子倡导“功,利民也”等等一系列关于“民”的思想。再从汉朝董仲舒的“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至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等思想家的观点,均表明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对二者的继承、运用和发展。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从文化发展主体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将人民群众看作“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进一步扬弃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封建因素,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了文化建设要立足人民、依靠人民、扎根人民;从文化发展目标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本思想的系统性转化,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崇高立场,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人民向度,指明了文化成果是由人民共享,且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逐步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从文化发展成效的评价标准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君王利益主体向人民利益主体的变革,明确表示人民群众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效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将能否满足人民需求、顺应人民意愿、解决人民问题、服务人民发展、造福人民生活,能否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作为表示文化思想是否正当的旗帜。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与价值性内在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之中,不断追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一书中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就是指人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行为方式向现代的、“新质”的转型,而内在的、深层的就是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强国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从而激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机活力,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文化活力。
展现民族性国际性的高度统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的文化根植于特定的历史传统、现实土壤和文明处境,千姿百态的人类文化是一幅交相辉映、姹紫嫣红的多彩画卷,是不同文明抒发民族性情、展示精神风貌的独特方式。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深刻把握了中华文化生长、发展、嬗变的特殊性,又强调,促进人类文化的世界大繁荣必须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保护文化多样性,让每一种文化都能在其独特的环境中生根发芽、繁荣发展。各国文化美美与共既包含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刻认同,也是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积极维护的重要倡议。然而,每一种文化的价值并不仅限于其特殊性之中,艺术、文学、哲学、影像都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媒介往往超越地域、民族和时代的界限,引起不同文化群体的共鸣,反映人类对美好价值追求的普遍向往。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尽管文化形态千差万别,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却大道相通。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积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为世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创造、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文化的价值旨归不仅体现在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更体现在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和捍卫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出了自身独特的民族精神,将中华民族的有容乃大、开拓进取、革故鼎新、胸怀天下的底蕴推向世界舞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践已经表明,“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道路生发于人类多元文化的交流中,积极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进一步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双向互动更加频繁、深入、全面,文化交流的成果为中外各国人民喜闻乐见、津津乐道,一方面推动了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也极大激发了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想象力,为各国各民族文化走向全球提供了可行、可靠、可信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球发出文明倡议,塑造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对中华文明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想追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阐述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文明发展交流互鉴的历史常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化、现实化、可行性提供了中国智慧,展现出民族性与国际性深度融合的理论形象。实现习近平文化思想“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就是要坚持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秉持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文明互鉴”破除“修昔底德陷阱”。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技术、人群、思想、文化都是在持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进步并实现文明再造和文化再生的。人类文化、文明多元发展的潮流大势已然势不可挡,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必将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图景。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