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首善标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发布者:易发布时间:2024-10-31作者:中共北京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浏览次数:10

2023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深刻阐明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鲜明宣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中国主张,强调“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一周年之际,今年9月19日至21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致2023北京文化论坛贺信精神,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为年度主题,凸显思想性、国际性、学术性、引领性、群众性,6个平行论坛精彩纷呈,30余场专业沙龙观点激荡,800余位嘉宾携手共聚,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首次举办,配套文化活动广泛惠民。北京文化论坛形成的丰硕成果,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真理伟力的有力印证,也是首都文化改革发展举措的集中呈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北京作为首都,将始终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更加自觉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谋划推动首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努力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善之区。

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这要求我们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瓶颈问题,准确把握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回答好时代赋予的新课题。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呼唤以改革强牵引。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国文化建设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研究解决重点难点工作上率先突破,在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文化发展动能上蹚出新路,使文化工作更好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持续推动首都文化繁荣兴盛,努力在服务文化强国建设、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进程中走在前列。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呼唤以改革优供给。2023年,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0万元,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市民群众文化需求呈现高品质、多样化特点。同时北京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游客,今年1月至8月,北京接待游客近2.5亿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面对市民、游客旺盛的文化需求,面对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由“够不够”转向“好不好”,必须深化改革创新,拓展新思路、拿出新办法,进一步健全完善有利于优质文化产品服务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以更多更好精神食粮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2024年9月19日至21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行。聚焦“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这一年度主题,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位国内外嘉宾深入交流对话,共享文化发展新理念、共商文化建设新思路、共辟文明交流新路径,论坛取得丰硕成果。图为2024北京文化论坛开幕式现场。北京日报记者 方非/摄

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呼唤以改革聚要素。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着扎实的创新基础和技术底气,更有丰厚的理论资源和文化要素。当前,北京正在着力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符合首都定位、彰显创新优势、厚植绿色底色、深化区域协同、充满发展活力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充分把握文化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作用,厚培先进生产力文化土壤;另一方面加快文化改革创新步伐,推动“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上担当作为,让创新创造活力迸发涌流。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呼唤以改革促传播。北京作为展示大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始终致力于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成为中华文化国际表达的成功示范,重大主场活动殿堂级的文艺演出展现大国文化气象,北京文化论坛等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践证明,不同国家、民族、区域的文化文明有着共同的价值、共通的情感,完全可以相互沟通、彼此欣赏,彼此的不同恰可以相互启迪。这要求我们通过深化改革持续增强大国首都国际传播能力,带头创新话语体系、叙事体系、传播体系,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首都贡献。

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首都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首要一条是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体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近年来,北京以首善标准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印发《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建设的意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高水平建设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创新开展“理论+百姓+文艺”互动化宣讲,建立“理论+宣传教育+精神文明创建”联动机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形式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

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舆论传播展现新气象。在服务保障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中,宣传舆论引导有力,媒体融合效能彰显,为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提供了重要支撑。北京作为互联网发展高地,将网络阵地作为重中之重,加强网上宣传,推进优质网络内容生产,坚持专项整治与基础管理两手抓,扎实开展“清朗”等系列专项行动,大力规范网络传播秩序,使互联网成为凝聚共识的新空间。

主流价值居于主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北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不断提高市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连片规划保护红色资源,深入推进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主题片区建设,进一步擦亮北大红楼、蒙藏学校旧址、香山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地标,使之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课堂;创新推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坚持“文化送进去”“学生请出来”,与26所高校签订共建协议,举办活动1700余场,引领高校学生在参与首都文化建设中涵养家国情怀、激发报国之志;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全国文明城区创建,连续11年开展“北京榜样”主题活动,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实现“十七连升”,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社会氛围。

北京将更加自觉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建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研究高地,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持续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京华大地展现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激扬团结奋斗的精气神,汇聚勇毅前行的正能量。

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文化名城

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成果,也是北京全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强调要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今年5月,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深刻阐释了守护好长城的重大意义,勉励大家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总书记又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这些重要指示给我们以巨大鼓舞和鞭策,进一步指明了加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方向和路径。

牢记“老城不能再拆了”的嘱托,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标志性工作,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放在首都规划建设全局下谋划推进,加强全域保护,开创文脉传承新局面。坚持以中轴线申遗保护带动老城整体保护,有机结合城市更新,围绕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开展百余项重点文物修缮工程,加强历史文化街区治理和景观视廊净化,推动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等历史风貌、时代特色更加彰显,展现出都城规划布局中蕴含的浓厚人文精神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同步做好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展示传播,扎实推进老字号和非遗保护,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考古热、博物馆热、国潮热蔚然成风。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图为北京中轴线俯瞰图。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供图

坚持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牵引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建设,加强京津冀合作,严格保护文物古迹本体和环境,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大运河文化带方面,白浮泉“九龙漱玉”、八里桥“长桥映月”、万宁桥“中轴线上第一桥”等风貌整修再现,通州燃灯塔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长城文化带方面,推进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立法,制定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举办2024北京长城文化节,推动长城保护向更高水平迈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方面,模式口老街换新颜,琉璃河考古成果为北京3000年建城史提供最早的文物证据,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功创建,生动地呈现出山水相依的自然风光和城市脉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等改革部署。北京将深入贯彻落实,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机制,推动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健全老城整体保护机制,高品质建设三条文化带;创新北京中轴线等文化遗产价值挖掘和展示利用机制,加强数字化保护展示技术运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为传承弘扬中华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更好满足市民群众文化需求

9月14日晚,“京彩灯会”——2024年北京中秋国庆彩灯游园会盛大开幕,九大主题展区共展出200余组彩灯,是历年来全市规模最大、非遗工匠最为集中的盛大灯会。这是北京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大力整合优质资源,倾力打造的文旅新场景,是为市民群众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的有力举措。

高质量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是浸润人心的重要精神食粮。北京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个中心环节,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着力突出原创,持续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创新建立文艺精品创作恳谈会机制、文艺资讯推介机制,加强艺术创作全链条扶持,持续充实作品“选题库”“剧本库”,一批京产佳作频频斩获国家级奖项。着力做强品牌,统筹推进“演艺之都”“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建设,形成“会馆有戏”“十月文学月”“旧书新知”“博物馆活动月”等亮点品牌,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备案博物馆数量达229座,阅读活动每年开展3万场,文化活动覆盖全市、贯穿全年。特别是顺应市民群众观展需求,全市90%以上博物馆取消预约,试点推行首都博物馆等20个博物馆延时开放,完善餐饮、文创等配套服务,推出夜游新项目,促进文化消费、夜经济。统筹发挥重大文化设施作用,国家大剧院、中国美术馆等每年展演展览大批来自各国的优秀艺术作品,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成为文化新地标,市民到博物馆、剧院、电影院休闲体验,越来越成为生活时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重要部署,北京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激发文化文物单位活力的改革举措,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打造国际化、高品质特色演艺新空间,加强艺术普及推广,让市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北京头部文化机构、一流文化要素高度集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规模达到2万亿元,文化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放眼未来,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将深刻改变内容生产、文化服务、思想传播方式,文化产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当前,北京AI大模型数量居全国首位,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资源最集中、研发创新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活跃的地区,还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字文娱领域独角兽企业,这些都是北京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重要部署,北京将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丰富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措施,在影视新技术研发应用、超高清视听产业优化升级、数字出版发展、文旅消费新场景打造等方面下大气力,以文化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增强内生动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打造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

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北京积极发挥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优势,加强海外新媒体传播,形成国际传播工作强大合力;借助重大国事活动和主场外交活动平台,高水平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加强城市形象推介,精心组织海外春节文化活动、文旅交流活动,持续深化国际友好城市交流;提升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影响力,推动中国故事在精彩讲述中广为传播、中华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走向世界。

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在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下,不少外国游客来到中国、畅游北京。今年1月至8月,北京接待入境游客超23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倍多。大批外国旅游博主拍摄的中国旅行视频涌现国内外社交平台,“City不City”成为网络热梗,“中国游”话题走红海外。国内抖音平台上“外国人在中国”等16个相关话题播放量近500亿次,微博“老外在中国”“老外游中国也能手机支付了”等话题阅读量超5亿次;国外短视频平台上,“China Travel”“China Trip”成为热门话题,有力促进了中国叙事的国际传播,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北京将认真落实全会部署要求,发挥“双奥之城”优势,积极搭建文化展示传播平台,拓展文化对话沟通渠道,加强市属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丰富文化交流载体,用好网文、网剧、网游文化出海“新三样”,提升文化、学术、旅游、考古、青年、媒体、友城等领域合作水平,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增进中外民心相通、文明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