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长江日报在“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专题报道中,以“办学惟专铸商科大学 育人惟诚树时代英才”为题用两个版面对我校进行了深入报道。报道用奋楫争先、生机蓬勃、跨越发展三个版块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我校近五年来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发展和成就。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武汉商学院全校教职工砥砺奋进,勇当“一流学科建设的探索者”、“武汉‘三化’建设生力军”,打造“现代商业人才后备军”和“培养新时代中国梦接班人”的奋进图景。
原文链接:
以下为报道文字部分
办学惟专铸商科大学 育人惟诚树时代英才
——武汉商学院建设有特色有作为的一流应用型大学
武汉自古便是商业重镇,但直到2013年,武汉才拥有独立设置的商学院,那便是武汉商学院。武汉商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63年成立的武汉市服务学校,校名几经变更,2013年4月,教育部批准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武汉商学院。随着武商院的成立,武汉的高等商业教育也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新征程中,迎来聚变升华。近几年,武商院人砥砺奋进,朝着建设一流应用型商科大学的目标不断前行,学校转型成果辉煌,开启了一个通向未来的新时代。
多个领域奋楫争先
武汉商学院作为武汉拥有的首个独立设置的商学院,她的身体中流淌着“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血液,在拥有89所高校的科教之城武汉,她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并在一些领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亮点。
首批转型试点高校
2014年,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武商院率先成为我省首批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试点院校,并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牵头开展《湖北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该校按照“转型与提升并重,改革与建设同步”的思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瞄准一流应用型大学和一流学科目标,努力建设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大批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首开国际马术学院
武商院勇于拓新,2008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展赛马人才培养,开设全国高等教育中唯一一所马术学院,后更名为体育学院·国际马术学院。2011年,该校在全国首开马业硕士专业。该校是武汉市赛马产业人才“精英百人”培养计划的重要高校,也是推进湖北、新疆两地赛马赛事及马产业发展唯一合作高校。
该校还落成全国高校首个马术馆——武汉国际马术馆。马术馆内不仅有关于马和赛马的历史文化介绍,还陈列了各种马术器具,如骑师服、马球棍、驯马鞭、洗马梳等,并有电子模拟马演示。这些装备都是该校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一匹价值数十万元的速度赛马电子模拟马则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参观者可现场感受这匹速度赛马。
首建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2016年底,武汉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并规划建设机器人产业园。随着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日益突出,武商院抢抓机遇,于今年成立了我省第一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实施人才培养。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机器人系统集成厂商,以及应用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制造企业工作,从事机器人工作站的装调、设计与改造,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应用及维护等方面工作,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机器人应用型人才的紧缺。
首批大学生冠军骑师
目前,该校已培养了千余名优秀的赛马专业人才,先后有7名毕业生获得了国际和全国赛马比赛冠军。从该校毕业的首批大学生骑师覃勇,是国际商业赛马中国首冠获得者。其师妹舒兰,是全国首名职业女骑师,以及全国赛事冠军。
在第十届全国民运会上,武商院学生摘得速度赛马两金,帮助湖北实现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由此打破了62年来内蒙古、新疆、西藏在民运会赛马运动上“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今年的全运会马术比赛中,该校学子成为了全运会首次启用的“大学生裁判团”。
首创马资源一站式服务平台
2016年,武商院博士团队打造了全国首个全球性马资源一站式服务平台——驭马天下。驭马天下作为该校的产、学、研转化平台,目前公司已有9名员工,涵盖马术、艺术、电商、信息等专业人才,其中5位拥有博士学位。创业仅一年,公司已取得6项专利。
在这个平台上,用户不仅可以上网站“淘马”,还可以享受教育培训、马匹调教、护理等服务。该平台未来力争打造为“马产业阿里巴巴”。
首个楚菜博物馆
今年5月,武商院建成我省首家地方菜博物馆——楚菜博物馆。博物馆收纳了蔡林记热干面、黄州东坡肉等100多组菜品模型、数十件饮食文物,为参观者讲述“舌尖上的湖北”。
楚菜博物馆分为源远流长、流派风味、名特食材等八个板块,系统呈现了楚菜发展风貌,并通过造型逼真的菜模,展示楚菜的名菜名点,起到了对楚菜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作用。
为赛马之都代言
武商院向世界递出武汉“名片”
今年7月6日,英国皇室安妮公主首次访问武汉,武商院成为她唯一到访的高校。安妮公主在该校出席中英马术运动发展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见证了该校与英国马会签订合作备忘录,推动英国与武汉在马术培训领域的交流。
安妮公主是一位专业骑手,曾参加过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马术比赛,她曾担任过国际马联主席一职,是英国马术的代表。而武商院作为全国最早设立国际马术学院的高校,为全国输送了大量赛马领域专业人才,也为武汉重塑“赛马之都”提供了人才资源。安妮公主因此将该校作为武汉之行的目的地之一。
安妮公主参观了该校,在马术人才培养、硬件设施等方面与学校负责人及学子进行了交流。这一次,安妮公主还促成了武商院与英国马会之间的合作,双方将建立中英国际马术教育、考试机构。同时,武商院将引进英国马会从业人员培养体系、高水平师资和行业资源,推动武汉马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武商院一向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学生成才空间、学校成长空间。近年来,该校与英、法等国家2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平台不断拓展,渠道越来越广泛。2015年该校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科技大学联合举办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是我省高校首个中外合作培养物流人才的专业。今年2月,该校与法国马术协会签署共建“中法国际马术学院” 合作协议,是中法两国首次开展马业高等教育合作。
七军会马术场在武商院开建
驭马体育公园为市民“美好生活”添彩
武商院主动对接国家需要,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彰显责任与担当。 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将在武汉举行,其中马术和现代五项两个比赛项目将在武商院举行。“国家任务”彰显武商院担当,该校将为“世军会”配套建设马术比赛场、现代五项(跑射联项)比赛场以及游泳馆,总投资近4亿元。
据了解,七军会马术比赛场共占地13900平方米,参照奥运会同级的国际标准建设,建成后将成为湖北地区首个国际标准的马术比赛场。赛后将打造成驭马体育公园对外开放。此外,该校还将建设马医院和马匹兴奋剂检测中心,含马厩、手术室、X光及核磁共振室、实验分析室及兴奋剂检测中心。
游泳馆总建筑面积为1.4万平方米,层高10米,可以容纳500名观众。建成后将成为湖北省高校中唯一能满足国际单项比赛要求的国际标准恒温游泳馆。同时,该馆按照“既满足赛事需求,又考虑赛后利用,方便市民参与全民健身”的基本要求进行设计,赛事结束后,将对市民开放。
这两个场馆的建成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将起到积极作用,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高端的马术运动。
武商院连续9年服务南极科考
勇担“国家任务”获评先进集体
11月,武商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教师黄伟将奔赴南极,参与第34次中国南极科考。
武商院与极地渊源颇深。从2008年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起,该校每年都参与中国南极科考的餐饮服务与管理,先后选派出9批16人次前往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参加第26次至33次科考服务工作。这些“南极料理人”中,不乏副教授、中国烹饪大师,因此被称为南极“最豪华”餐饮团队。
该校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王辉亚介绍,该院派出人数最多的是2008年,共有5名师生前往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的餐饮管理均由该校师生“掌管”,这在中国南极科考史上是第一次,此后每年的南极科考都在该校选择餐饮管理人员。
武商院师生参与南极无土蔬菜的培植,使科考队员吃上南极产的新鲜蔬菜;该校师生在南极办起中国美食节,成为各国科考队之间的盛事。
武商院还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署战略性合作协议,成立了南极科考后勤服务厨师培养基地,设计极地营养食谱、调制特色菜点、建立菜品生产标准。
今年4月24日,该校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在京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海洋局评为“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
对接产业 勇做一流学科建设探索者
今秋开学,武商院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迎来第一学期,76名新生在了解了专业建设背景和发展前景后,个个信心满满。该校机器人工程专业是湖北省首个机器人本科专业。4年后,这批学生将成为湖北省首批机器人本科专业毕业的工程师,大大丰富武汉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链。
该校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还增设了经济与金融、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国际商务等新的本科专业,坚持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在打造新专业的同时,加大传统学科专业改造,对于符合市场需求的传统特色专业,如烹饪工艺与营养、中西面点工艺等,继续加大投入,做强做精,巩固品牌。
按照武商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学校积极推动以优势、特色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重点推进旅游、酒店管理、烹饪等生活性服务业,制冷空调、汽车服务等制造业服务业,赛马、休闲体育等新兴服务业,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四大专业集群的建设。该校正逐步形成以应用型专业为主,突出商科教育特色的专业体系。
扎根本土 担当武汉“三化”建设生力军
今年6月28日,该校承办了“长江新城(长江主轴)与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建设”学术沙龙,来自全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以长江新城与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为主题,共同探讨武汉长江新城未来的旅游发展。这一项目获得武汉市科协2017年学术交流平台项目评审的认可与资助。
在建设一流应用型商科大学的过程中,武商院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担当大武汉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城市建设生力军,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办学模式,做“政府智囊”,提供决策咨询;做“科技精兵”,提供技术支持。
该校扎根本土,围绕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系统性、战略性、专业化咨询研究。2013年以来,学校教师先后主持、参与制定武汉一日游服务标准、湖北冷链物流托盘使用标准等湖北、武汉地方行业标准、发展规划20余个(项)。该校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开展多种形式技术服务,通过与蔡林记共建“武汉热干面”研究院,与蔡甸生态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助力中法生态城建设等项目,推进技术开发、技术创新与创业孵化,使高校社会服务“接地气,有根基”。
该校发展应用型科研,深入一线发掘课题,科研课题立足地方、面向应用,突出特色,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搭建了平台,承担了传承、创新地方文化的重任。该校形成了商业文化研究所、旅游经济研究所、现代物流研究所等23个省、市、校级科研平台。
立足武汉,辐射中部,武商院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湖北省把发展赛马产业作为援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切入点之一。该校是推进湖北、新疆两地赛马赛事及马产业发展唯一合作高校,为边疆马产业发展规划、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了综合服务。
经世致用 打造现代商业人才后备军
1963年,响应中央的号召,武汉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武汉市服务学校(武商院前身)。半世纪栉风沐雨,武商院培养了武商联原董事长王冬生等一批汉商精英。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升本、转型之后,武商院倾力培养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好就业、能创业,好发展、能提升”(“两好两能”)的应用型人才。
该校探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各教学院系发挥首创精神,根据自身专业性质和特点,开展“产学研相结合、学做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占50%,学校导师与合作单位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五五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采用“循行导教3+1”人才培养模式,基于酒店行业发展规律,以培养酒店店长的标准来培养学生,按照“3年校园”和“1年酒店”两个环节来实施教学,从而切实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行“两堂融合、双创并行”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为依托,以机械类学科课程为教学内容,以学科竞赛为引导,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为手段,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校积极开办创新实验班。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与省内最大的酒店集团纽宾凯集团联合开办酒店管理创新实验班;工商管理学院与武汉大学、行业企业、会计协会合作开办财务管理创新实验班。
以德立学 培养新时代英才共筑中国梦
近日,武商院“学生讲师团”的3名学生讲师走进思政课堂,为在校学生宣讲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学好新理论,明确新征程。去年,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部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了“我为同学讲思政课”大赛,300多名大学生积极报名参与,11名学生脱颖而出,受聘为学校首届“思政课大学生讲师团”成员。这支“小教师队伍”通过共同研讨,集体备课,开辟了思政课的“新课堂”。
武商院将整个校园作为育人的大课堂,潜心打造“以文化人”的武商院样本,让学习的整个过程都蕴含文化的力量。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使武商院出现了一批具有特色及代表性的城市志愿者,其中有九年来坚持在湖北省博物馆做志愿讲解员的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薛红老师,有带领百余青年到藏区做志愿服务的少数民族男生白玛列珠,还有义务教福利院孩子们英语并获得黄鹤友谊奖的外教J·P·Allen等等,他们中不少人曾经登上长江日报“市民大讲堂”,在武汉市民之家为广大群众分享志愿服务心得。
十九大报告提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我市今年启动的“新青年下乡”活动中,武商院青年学子以“班级+社团”模式,深入结对农村开展服务。目前,全校已有6400余人次开展了超过3万个小时的下乡活动,帮助村民维修车辆及电器,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教授村民皮蛋制作技术、发掘特色农产品。武商院学子们用科学知识,开展理论育农、科技支农、文艺乐农、爱心助农、生态兴农五大服务项目。
响应“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
武商院过半毕业生扎根武汉
今年,我市立足科教资源优势,提出了“大学+”发展模式,武商院积极响应“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助力武汉打造“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
近日,该校委托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实施的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显示,该校2016届毕业生中,有53.2%的人选择在武汉就业。学校为本地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该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处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我校建立的校企、校地、校政合作单位主要以本省、本市为主。学校举行的招聘会,我们也加大引入本地企业的比例,以有效方式吸引学生留在武汉、建设武汉。”
“通过与本地的行业、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可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零距离’链接。”以该校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为例,每年,武汉春秋国际旅行社都会向该学院预定一批毕业生,这种校企合作已经持续十余年。在武汉春秋国际旅行社中,从经理到中层管理人员,再到普通员工,该校毕业生占到了相当的比例。“武商院的毕业生专业技能扎实,工作上手快,入职后基本不用开展培训。”该旅行社人事负责人表示。
该校动画专业与武汉本地的动画设计龙头企业——江通动画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江通动画公司在该校艺术学院常年开设“江通班”,按照行业需求和市场化标准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课程和企业文化、企业实习、就业紧密结合,学生毕业一进公司就是业务骨干。
麦可思实施的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显示,武商院近4年的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3个百分点,其中,航空服务、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10个专业的就业率均达到100%。该校近两届均有不小比例的毕业生选择在金融、零售、媒体、教育、服务等领域就业,与该校坚持的“与服务经济共进,与行业企业共赢”的培养目标相契合。
支持武汉新民营经济发展
近50个创业项目在工商注册
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六届市属高校学生创业大赛上,武商院《VR+教育——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的研发与销售》《驭马天下网络平台》等四个创业项目进入前十,成为获奖数最多的高校之一。
尤其是“VR+教育”项目,用“实景”展示教学内容,获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并得到全场唯一的直接参加武汉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半决赛资格。
武商院对大学生创业高度重视,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成果孵化,构筑学生成长新空间。该校鼓励教师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近两年,该校师生新增专利70余项。
今年,武商院建成了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创业园,免费为在校或毕业创业学生提供工位。此前,该校就成立了创业学院,每年投入近百万元,扶持至少20个创业项目,对创业学子进行“一对一”的培训和辅导。
据介绍,该校常年活跃着近百支创业团队,近半数项目已在工商注册,他们依托各自专业特色,开展着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该校艺术学院动画专业的学生程旭辉注册成立了武汉浅灰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共享式迷你KTV唱吧,瞄准市场空白,这一项目年收入数十万元。“武商院创业氛围浓厚,用资金和制度有力支持助推创业项目实施,给有创业计划的学子一个施展拳脚的舞台。”